荷蘭驚爆接管安世半導體,晶片戰線擴大恐讓全球車廠再陷斷鏈危機

科韻媒

全球半導體產業再掀波瀾。荷蘭政府史無前例地接管了關鍵汽車晶片供應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此舉震驚業界,凸顯了技術轉移和國家安全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敏感地位。這項決策不僅影響了安世半導體這家年收入高達20.6億美元、在多個功率半導體領域位居世界前列的巨頭,也讓全球汽車製造商面臨潛在的晶片短缺危機,同時加劇了中美科技競爭的緊張局勢。

荷蘭經濟事務部於2025年10月12日突然宣布,援引《商品供應法》暫時控制安世半導體。此法案賦予國家在緊急情況或關鍵供應鏈中斷時干預私人企業的權力。這一重大舉措的背後,除了對國家安全的擔憂外,還浮現了安世半導體領導層涉嫌將敏感晶片技術轉移給其中國母公司聞泰科技(Wingtech)的指控。此外,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於9月29日擴大的出口管制,將實體清單上公司持股50%以上的實體納入限制範圍,也對聞泰科技全資擁有的安世半導體構成壓力,進一步影響了荷蘭政府的決策。

在這場政府干預的風暴中心,安世半導體內部也爆發了激烈的權力鬥爭。消息指出,前執行長張學政(Wing)曾試圖解僱歐洲管理團隊,並利用安世半導體的資源支持聞泰科技在中國設立的晶片廠WingSkySemi。為此,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介入,中止了張學政的職務,並任命了G.R.C. Dierick為具有決定權的非執行董事,同時將安世半導體的股份轉移給受託人,以確保公司獨立運營。

作為對荷蘭行動的回應,中國商務部於2025年10月下旬發布了自己的出口管制,禁止安世半導體中國子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的中國製造組件和子組件。與此同時,安世半導體中國區於10月19日至20日向中國員工發函,聲明安世半導體本質上是一家中國公司,指示員工無視荷蘭管理層的指令,並強調薪資將由安世中國支付。然而,安世半導體(荷蘭實體)隨即否認了中國部門獨立運營的說法,並駁斥了未支付員工工資的指控,稱前執行長張學政散佈「不實言論」。

這些地緣政治和內部紛爭的直接影響是安世半導體全球供應鏈的凍結。截至2025年10月15日,全球出口限制已導致供應鏈停滯,跨中國、馬來西亞和荷蘭之間的設施間轉移以及出口審查速度大幅減緩。特別是BUK和PSMN MOSFET系列產品,主要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生產,面臨最大的可見性風險。安世半導體在全球設有據點,總部位於荷蘭奈梅亨,在德國漢堡和英國曼徹斯特設有晶圓廠,其約70%的產品在中國東莞完成封測後銷往中國市場,這使得任何一方的限制都將產生連鎖反應。

對於全球汽車產業而言,安世半導體的困境無疑是一記重擊。作為全球前三大功率半導體製造商之一,安世半導體每年生產數億顆分立半導體、二極體、電晶體和MOSFET,這些晶片對車輛功能至關重要。它是福斯、BMW和賓士等歐洲一線汽車製造商的關鍵供應商。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已對歐洲汽車製造可能面臨的重大中斷表示「深切關注」,晶片短缺恐將重演。

安世半導體在中國東莞的最大生產基地據報導已計劃實施「上四休三」工作制,並減少加班時間,以應對出口管制和原材料短缺帶來的衝擊。與此同時,部分市場觀察家預期,台灣二極體製造商如台半、強茂、朋程和德微等,將有望從安世半導體事件中受益,其股價在10月中旬已出現顯著上漲,顯示市場正在尋找替代供應來源。安世半導體不僅是小信號二極體和電晶體出貨量全球第一,ESD保護器件和小信號MOSFET也位居全球第一,車規級功率MOSFET則排名全球第二,其市場地位舉足輕重。

荷蘭政府接管安世半導體,以及隨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僅是單一企業的危機,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地緣政治敏感性日益增長的縮影。這起事件凸顯了各國政府在關鍵技術領域日益強烈的干預意願,以及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下,全球供應鏈所面臨的脆弱性。未來,企業將如何在複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中平衡技術發展、市場利益與國家安全,將成為一道難解的課題,而半導體產業的版圖,也可能因此迎來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