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四大油企暫停採購俄油,全球能源版圖恐將重繪!
2025年10月22日,美國對俄羅斯最大的兩家石油公司Rosneft(俄羅斯石油公司)和Lukoil(盧克石油)實施新一輪制裁,立即在全球能源市場掀起軒然大波。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明確表示,這兩家公司長期為「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提供資金,美國已做好準備對莫斯科採取更多行動。制裁意圖明確:阻礙俄羅斯石油供應、切斷克里姆林宮的戰爭資金來源。
制裁影響之迅速遠超預期。曾是俄羅斯石油主要買家的中國和印度幾乎第一時間作出反應,緊急暫停海運俄羅斯原油採購,引發國際油價急劇飆升。
就在制裁宣布隔天23日,中國四家最大國有石油巨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化、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和振華石油——立即宣布暫停購買海運俄羅斯石油。這是對美國制裁的直接回應,也是規避潛在制裁風險的預防措施。根據市場估計,這四家企業的聯合進口量每日在25萬至50萬桶之間。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中,約90萬桶通過管道運輸,預計受制裁影響較小,但通過海運進口的約140萬桶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大量獨立煉油廠購買了大部分海運俄油,它們也可能暫停購買以評估影響。事實上,在此次制裁前一週,中石化的貿易部門就已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原因是英國對相關實體實施了制裁。
就在制裁前幾天,中國外交部還曾為其購買俄羅斯石油辯護,稱這種貿易是「合法」的,並指責美國從事「單邊恐嚇」。然而面對新制裁的實質壓力,中國國企最終選擇了規避風險的務實路線。這種態度轉變反映了美國制裁措施的實際威懾力。
印度的情況同樣引人注目。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印度對俄油依賴大幅增加,佔其總供應量超過36%。然而面對美國制裁,印度煉油廠高管表示新限制幾乎使未來交付變得不可能,俄羅斯對印度的石油流量預計將很快降至接近零。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公開表示印度將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過去三年來,廉價俄油幫助印度控制通脹壓力,現在突然失去這個重要供應來源,必須尋找替代方案,而這很可能意味著更高進口成本。
歐盟也沒有袖手旁觀。歐盟已通過第19輪對俄制裁方案,規定從2027年1月起禁止長期合同的俄羅斯液化天然氣進口,並在六個月內禁止短期合同進口。制裁還鎖定俄羅斯「影子船隊」油輪、規避歐盟制裁管道的阿聯酋實體,以及兩家中國煉油廠和一家石油貿易商。
制裁消息一出,全球能源市場立即劇烈反應。首日23日,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約5%至每桶65.66美元,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上漲約5.7%至每桶61.82美元。短短兩天內國際油價累計漲幅超過10%,反映市場對供應中斷的深切擔憂。
面對外部壓力,俄羅斯總統普京隨即表示將繼續抵制制裁,並稱俄羅斯經濟將會適應。自2022年以來,俄羅斯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角色已發生重大轉變。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逐步停止進口其原油後,俄羅斯便大量投資舊油輪,將原油運往中印等遠東新市場,並在許多石油貿易中開始使用人民幣和盧布結算。這種「去美元化」努力在某種程度上取得成效,使俄羅斯能繼續出口石油而不完全依賴西方金融體系。然而制裁影響依然清晰可見。根據最新數據,今年9月俄羅斯從原油和燃料出口中獲得133.5億美元,較7月大幅下降。
此次制裁為全球能源市場增添更多不確定性。連鎖反應預計將對莫斯科石油收入造成顯著壓力,並可能在全球推高油價。與此同時,中印等主要進口國也需尋找新石油來源。中東產油國可能成為最大受益者,但這也意味著全球石油貿易流向將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亞洲買家暫停購買的決定揭示了制裁在短期內確實能對俄羅斯能源出口造成實質衝擊。更重要的是,這次事件顯示即使是被視為俄羅斯堅定支持者的國家,在面對美國次級制裁威脅時也會做出務實選擇。這凸顯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和美國金融體系在國際貿易中的核心地位。從長遠來看,全球能源供應鏈重塑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將是未來市場關注焦點。對消費者而言,這場能源地緣政治博弈可能意味著更高能源價格和更大市場波動。對決策者而言,則需在制裁效果和能源安全間找到微妙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