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連環奪命雪崩:氣候變遷如何將登山天堂變險境?

科韻媒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近期發生一系列致命雪崩,震驚全球登山界。2025年11月3日在Yalung Ri峰基地營發生的雪崩,造成7人不幸罹難,包括來自美國、加拿大、義大利的登山者及尼泊爾當地嚮導,另有4人受傷,4人失蹤。這起悲劇不僅凸顯了高山攀登的固有危險,更將氣候變遷對喜馬拉雅山區不穩定天氣模式的影響推至公眾眼前。

亞隆日(Yalung Ri)峰的這場慘劇發生在海拔5,630公尺(約18,470英尺)的基地營。當時,一支登山隊伍正集結於尼泊爾多拉卡縣羅瓦林(Rolwaling)山谷,準備挑戰海拔6,332公尺的多瑪康(Dolma Khang)峰。突如其來的雪崩瞬間吞噬了營地,導致15名登山者受困。罹難者中包含三名美國公民、一名加拿大人、一名義大利人,以及兩名經驗豐富的尼泊爾嚮導,他們的生命在高山面前顯得如此脆弱。

事故發生後,救援行動旋即展開,卻面臨重重困難。由於羅瓦林地區的飛行限制加上惡劣的天氣條件,直升機難以抵達現場,救援人員不得不徒步前往。這不僅延遲了救援進度,也大大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風險與難度,使得受困者的生存機會更加渺茫。

不幸的是,亞隆日峰的悲劇並非孤例。僅僅一天之後,即2025年11月4日,喜馬拉雅山區的Panbari Himal也發生了雪崩,再次造成兩名登山者死亡。這一連串的雪崩事件,與近期大範圍的降雪息息相關。特別是熱帶氣旋蒙塔(Montha)帶來的廣泛降雪和降雨,使得整個喜馬拉雅山區的雪崩風險急劇升高,嚴重干擾了當地的攀登和徒步活動,迫使許多探險隊伍取消或調整行程。

喜馬拉雅山區的雪崩活動,長久以來都與被稱為「西風擾動」(Western Disturbances, WDs)的對流系統有著密切關聯。這些系統源自地中海地區,向東移動,為喜馬拉雅山脈帶來大量降雪和強風。它們不僅是雪崩的主要誘因,也常導致道路堵塞和森林破壞,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造成巨大影響。尤其在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大喜馬拉雅山脈迎風坡以及喜馬偕爾邦的Pir Panjal山脈上游,冬季降雪量大,雪崩活動頻繁。

然而,除了自然氣候模式,氣候變遷的影響正日益加劇這項風險。過去一百年來,喜馬拉雅地區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已上升0.6°C,這顯著改變了雪崩的模式和頻率。特別是近年來冬季和早春氣溫升高,加速了積雪的濕潤化,增加了濕雪崩的形成機會。這種趨勢在印度西部喜馬拉雅山區尤其明顯,導致雪崩頻率呈現增加。氣溫上升不僅影響了積雪的穩定性,也使得預測雪崩變得更具挑戰性。

為了應對雪崩威脅,如印度等國家已在雪崩預測工具和技術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希望能為當地居民和登山者提供更及時的預警。然而,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日益複雜的影響,這些努力仍顯不足。如何將最新的氣象科學與氣候模型整合到預警系統中,並有效傳達給受影響的人群,將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亞隆日峰及Panbari Himal的雪崩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全球屋脊的壯麗與其潛藏的巨大風險。這些悲劇不僅是自然災害的結果,更深刻反映出氣候變遷如何改變了高山環境的穩定性。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喜馬拉雅山區的雪崩風險預計將繼續升高,這對當地社區的生計、基礎設施以及依賴這片山脈的登山探險者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未來的登山活動或許需要更加嚴謹的風險評估和更完善的應變措施,以應對這片瞬息萬變的壯麗山區所帶來的不可預測性。